人是感官体验的容器吗?
没有什么事情是百分之百确定的,即使是死亡。认真考虑的话,就不能不怀疑起死亡的真实。也许在有生之年,生物科技会获得突破性的进展。而随着开源文化在21世纪的发展,主流的科研过程也渐渐开源化,开源渠道成为事实上的科研快速通道。生物科技领域的突破进展也默认地被全球共享,普通人也能从中获益,人类的整体寿命得以再一次大幅度延长,就像人们以前做的那样(发明青霉素、疫苗…)
在我尽情发挥有点天真的想像力的时候,本来我是以我自己的寿命作为出发点的,但是我突然意识到,越是比我年轻的人,能够活到出现这样的生物科技的概率就越大。这个时候我想到当然就是我那个6岁的小侄女(姨母笑)。
我记得有一天,我在房间里看视频,我的小侄女喊我:
“舅舅,舅舅,你快来看,我们做了冰棍!”
“嗯?”
她又喊我:“你快来!”
“好。”我不自觉得还是跑到厨房看她做的冰棍😐️。
所以,我可能是发自心底地喜欢我的小侄女吧。然而,喜欢只是两个字,一个词语,在语言的shaky ground之上,我完全不能相信自己、在一个无聊的夜晚涌现的这种感觉。比如说,同样是喜欢,我也喜欢社交网络,喜欢沉浸在信息的洪流带来的感官刺激(麻木)当中。然而这两种喜欢显然是不一样的。
人与社交网络的关系,就像和一只巨兽同行。Of course,个体是弱小的,面对的是一个个群体,一个个符号,一个个意识形态。在Joe Rogan的播客还没有被Spotify独占之前,我听他的播客(我习惯在另一个播客客户端上听播客),有一期他谈到公众人物怎么面对评论区的差评和恶意攻击。他说,Just don’t look into it. 大概是这个意思,就是说,直接就别去看评论区。然后他说他自己从来就不看评论区。”Nasty.” 他说,“看了很难不陷进去”,“跟人争辩是没有用的”。我还挺喜欢Joe Rogan的,他是那种大块头但很亲切的感觉,可以对任何事情大声发笑,给人一种从生活的善待中获取力量、在生活的蹂躏中懂得谦卑的朴素的智慧,和当前文化中典型的智慧型人物(时刻端着的教授型)很不一样。听到Joe Rogan这么说,我还是有点惊讶的。我毫不怀疑Joe Rogan的智慧,但一开始我还是觉得,怎么能怂呢?因为,承认自己有局限性是不容易的,认识自己的局限则更难。我没有在公共空间被群体恶意攻击的经历,最多只和认识的人进行过在社交沙盒的保护下某种程度上的辩论。我只能想像,而想像是一种不完整的体验。我现在更清晰地意识到,某种程度上,意识形态不仅仅在评论区攻击别人,意识形态在各种层面冲击着我们。我们的感官在努力地适应这种信息量的变化,然而,我每天都在越来越频繁地意识到,我需要承认自己的局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