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间商不赚差价、良心商家、赔钱做买卖、燃烧自己照亮大家、为人民服务。咱的语言中存在这么多不切实际的标语,大部分时候甚至自相矛盾。但它们又确实存在,还非常普遍。

语言不仅仅是它的字面意思,还包括它没有表达出来的东西: context, implications.

中间商不赚差价的context是, 中间商就是靠赚差价而存在的。

中间商不赚差价的implication是:虽然咱也赚差价,但是赚得很少,相当于没赚。

中间商不赚差价的另一个implication是:我们的产品是实打实的、solid产品,和市面上其他产品一样好(比较价格的前提是产品拥有相同的功能)。然后进一步暗示,您买到就是赚到!当然我们都知道,这是一种虚假的impmlication,两个产品,即使拥有相同的功能,也一定有时间、空间上的差异,这种凭空的低价根本没有道理。

然而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并不会对这些违反逻辑的标语太当回事,我们也不会对听到的每句广告语逻辑推理,找出它的false implicatioins(怕不是疯了才会这么做🥹)。 但是即使不这么做,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大差不差的结论:这是骗鬼呢吧🥹

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这个充斥false implications的语言环境中畅行无阻,是因为我们的学习和适应能力。如果我们允许这种夸大、欺骗性的表达,我们就能得到使用这种夸大、欺骗性表达方式的能力。如果我们不加分辨地拿来使用,我们就能和同处一个语言环境的大多数人一样,很快适应语言的更新迭代,在集体生活中不被异化,就像在水中呼吸的鱼类适应流过它身体的水。虽然语言总是骗人,但是因为咱是个大聪明,只要知道它的部分真实就够了,不是吗?

语言的扭曲变形无处不在、无时无刻,然而它的扭曲变形并不是无端发生的,我们也不是游荡其中、只会comsume的鱼类。不管愿不愿意,我们都在改变语言,不同的是主动还是被动。对语言的态度,和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是一样的道理。对生活的掌控感,在于意识到生活不仅是被施予的,也是被我们塑造的,语言也是其中的一部分。